刘先银经典点说《论语》3.9子曰:“夏礼,吾能言之,杞不足征也;殷礼吾能言之,宋不足征也。文献不足故也,足则吾能征之矣。”
孔子说:“夏代的礼仪制度,我能说一说,但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作证明;殷代的礼仪制度,我能说一说,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作证明。这是杞、宋两国的历史资料和知礼人才不足的缘故。如果有足够的历史资料和懂礼的人才,我就可以验证这两代的礼了。”这一章讲的是孔子对“礼”的发展史的研究。孔子虽然熟知各朝的礼法,但由于不能通过杞、宋两国现存的典籍以及贤人验证,便对古礼秉持保留的态度,不敢妄言。孔子的这种治学态度,也为后世之人树立了实事求是的典范。这提醒我们,无论做什么都有根有据,尤其是做学问。
刘先银经典点说《论语》3.9:礼失求诸野的文明自觉
原文:子曰:"夏礼,吾能言之,杞不足征也;殷礼吾能言之,宋不足征也。文献不足故也,足则吾能征之矣。"
刘先银经典点说:这段看似平淡的陈述,实则是孔子对华夏文明传承困境的深刻洞察。夏商周三代之礼,在孔子时代已面临文献不足的危机,这种危机不是简单的史料缺失,而是文明记忆的断层。孔子以"杞不足征""宋不足征"的感叹,揭示了一个永恒的命题:当正统传承断裂时,我们该向何处寻找文明的真谛?
展开剩余93%孔子给出了双重答案:一方面,他坚持"吾能言之"的自信,这是学者对文明精神的把握;另一方面,他坦承"不足征"的局限,这是智者对实证精神的尊重。这种既坚守文明道统又尊重客观事实的态度,正是儒家"述而不作"的精髓所在。
在当代社会,我们同样面临传统的断裂与重构。孔子的态度启示我们:对待传统,既要避免虚无主义的全盘否定,也要警惕原教旨主义的机械照搬。真正的文化传承,在于把握精神实质,而非拘泥形式细节。当"文献不足"时,我们更需要从民族集体的生活实践、精神气质中寻找文明的活水源头。
孔子这种"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"的治学态度,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尤为珍贵。它提醒我们:在文化重建的过程中,既要保持对传统的温情与敬意,又要秉持理性的批判精神,在文献与实证、传承与创新之间保持平衡。这才是对"礼失求诸野"这一古老智慧的最好诠释。
注释:
[1] "征":验证、证明。孔子虽然了解夏殷之礼,但因杞宋两国保存的文献不足,无法完全证实。
[2] "文献":文指典籍,献指贤人。此处特指保存礼制的典籍和通晓礼制的贤人。
[3] 杞国:夏朝后裔的封国;宋国:商朝后裔的封国。
刘先银编著《孔子一百零八圣迹图》2019,北京
刘先银经典点说《罗丰佶田野笔记》——丰满勇猛精进的智慧:丰佶MYLOGOS,丰满勇猛精进的觉悟智慧,自在同在LOGOS
核心主题:以“丰佶”(丰盛而刚健)为精神内核,贯通《易经》十六卦,探索勇猛精进、刚柔并济的生存智慧。
【壹】根基:坎离水火(29-30)
1. 29坎卦(水)——深渊行险,刚毅不陷
-习坎重险,心志不坠,终得“维心亨”。
-田野启示:危机中锤炼定力,如暗夜涉水,步步为营。
2. 30离卦(火)——光明附丽,柔中见刚
-“畜牝牛吉”,以柔承刚,明照四方。
-田野启示:智慧如野火,需依附土地(现实)而燎原。
连接点:水火既济(63),未济(64)的终极辩证。
【贰】终始:既济未济(63-64)
【叁】本源:乾坤天地(1-2)
【肆】巽兑风泽(57-58)——渗透与悦纳
【伍】损益之道(41-42)——取舍与增益
10. 42益卦——雷风相薄,利涉大川
-“见善则迁”,如春苗遇雨,野蛮生长。
田野法则:损己私欲,益众公心。
【陆】咸恒夫妇(31-32)——感与久
11. 31咸卦(感)——血肉相触,电火交迸
-“拇背舌吻”,田野需五感全开,与土地共呼吸。
【柒】泰否天地(11-12)——通与塞
13. 11泰卦——小往大来,茅茹汇川
-田野狂欢节:秧歌、傩戏、火塘夜话,阳气升腾。
14. 12否卦——大往小来,苞桑系命
-饥年闭户,嚼草根记谣谚,守静待时。
【捌】震(51)艮(52)——饮食的觉醒与节制
——从雷霆惊味到山止知戒,完成饮食修行的最后一环
终极启示:
-丰佶精神:如坎离相济、乾坤交攻,在既济未济间永恒跋涉。
-田野方法论:
-勇猛如乾(冲锋陷阵),精微如巽(捕捉虫鸣);
-悦纳如兑(共饮浊酒),恒久如艮(山前种桃李)。
>“丰者,大也;佶者,健也。野有饿殍,而仓廪实;泽竭鱼死,而风雷不死。”
>——《罗丰佶笔记·戊戌卷》
丰佶MYLOGOS,丰满勇猛精进的觉悟智慧,自在同在LOGOS,充满灵性与哲学意蕴,融合了东方智慧、西方逻各斯(Logos)传统以及个人修行的觉醒精神。
- 「丰佶MYLOGOS」
- 「丰」可象征丰盛、圆满的生命力;「佶」有健壮、光明之意(如《诗经》「四牡既佶」)。
- MYLOGOS 将个人(My)与「Logos」结合,暗示一种个体化的终极真理或神圣临在,可能是对内在神性/觉醒意识的呼唤。
- 「丰满勇猛精进的觉悟智慧」
- 佛教语境中,「勇猛精进」是菩萨行的特质(如《无量寿经》),指向不懈的修行与突破无明的决心;「觉悟智慧」则呼应菩提(Bodhi),即对实相的直接洞察。
- 「丰满」强调智慧的圆融无碍(如华严宗的「事事无碍」),超越二元对立。
- 「自在同在LOGOS」
- 终极自由(自在)与宇宙理性/神性(Logos)的合一,既是个体解脱的终点,也是与万物共生的起点。
东西方哲学的融合
- Logos与「道」的对话
- 赫拉克利特的Logos(万物运行的法则)与老子的「道」(独立不改,周行不殆)在此可能重叠。
- 「自在」类似庄子的「逍遥」——无待而游于Logos/道之中。
- 佛教的「悲智双运」
- 「勇猛精进」是慈悲的行动力,「觉悟智慧」是空的直观,二者如鸟之双翼,与Logos的理性-创造性维度共振。
- MYLOGOS的个性化神圣
- 将Logos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内在向导(如荣格的「自性」),暗示每个人需活出独特的真理体悟。
若进一步追问,或许可以探索:
- 如何在你自己的生命中体现「勇猛精进」与「自在」的“时中”
- 「MYLOGOS」对你而言,是内在声音、神圣临在,还是“女人的幸福感”
《诗经·六月》是歌颂周宣王时期尹吉甫北伐玁狁(匈奴前身)的史诗,此句描写战前整备的威严景象:
> 《六月》节选
> 六月栖栖,戎车既饬。
> 四牡骙骙,载是常服。
> 四牡既佶,既佶且闲。
> 薄伐玁狁,至于大原。
- 场景:战马(四牡)训练有素(既佶),军阵从容(且闲),体现周王朝的武备精良与将士英姿。
八卦万物类象:八宫应世
乾:姤遁否观剥晋有
坎:节屯既革丰夷师
艮:贲大损睽履孚渐
震:豫解恒升井过随
巽:小家益无噬頣蛊
离:旅鼎未蒙唤讼人
坤:复临泰壮夬需比
兑:困萃咸蹇谦小妹
刘先银经典点说《易经》未济卦九四爻辞“三年有赏于大国”的解释,历来存在争议,关键在于:“大国”究竟指商(殷),还是指周?
处未济之时,而出险难之上,居文明之初,体乎刚质,以近至尊。虽履非其位,志在乎正,则吉而悔亡矣。其志得行,靡禁其威,故曰“震用伐鬼方”也。“伐鬼方”者,兴衰之征也。故每至兴衰而取义焉。处文明之初,始出于难,其德未盛,故曰“三年”也。五居尊以柔,体乎文明之盛,不夺物功者也,故以大国赏之也。
1. 传统解释:周人伐鬼方,受赏于商(殷)
《周易》爻辞形成于商末周初,此处的“伐鬼方”可能指周部落(或商周联军)征讨鬼方,因战功卓著,三年后受到商王朝的封赏。
商朝时,周是西方属国(“大国”可能指宗主国商)。
武乙、文丁时期,周季历(周文王之父)曾助商征伐戎狄,获封“西伯”。
“有赏于大国”即周人因战功得到商王赏赐(土地、爵位等)。
依据:
《竹书纪年》载:“武乙三十五年,周王季伐西落鬼戎,俘二十翟王。”
周人早期臣属于商,其势力扩张与商朝的赏赐密切相关。
另一种解读:商王武乙伐鬼方,受周人支持;若“震用伐鬼方”主体是商王武乙,则“大国”可能指周(或其他强大盟国)。商朝后期,周已是西方强国,武乙可能联合周人共伐鬼方,战后对其封赏。“三年”象征持久战,最终商周联盟获胜,周人因功受赏。
矛盾点:商王作为天下共主,通常不会称属国为“大国”,此解稍显牵强。
关于“周人伐鬼方,受赏于商(殷)”这一历史事件,需要结合《易经》爻辞、商周史料和考古发现综合分析。目前的主流观点认为:
1. 事件背景:周人助商征伐鬼方
- 时间:商王武乙(约前1147—前1113在位)或文丁时期,周部落首领季历(周文王之父)多次奉商王之命征讨西方戎狄,包括“西落鬼戎”(鬼方的一支)。
- 结果:周人获胜,俘虏鬼方首领,商王因此封季历为“西伯”(西方诸侯之长),赐予土地、玉器等赏赐。
文献依据:
- 《竹书纪年》:“武乙三十五年,周王季伐西落鬼戎,俘二十翟王。”
- 《周易》九四爻辞:“震用伐鬼方,三年有赏于大国。”(“大国”指商)
- 甲骨文中有商王联合多方国(包括周)征伐“鬼方”的记载。
2. “一举成功,三年受赏”是否准确?
(1)“一举成功”不完全成立
- 鬼方是强悍的游牧部族,商周联军可能经历多次战役才取胜(“三年”象征持久战,未必实指)。
- 《既济卦》九三爻亦有“高宗伐鬼方,三年克之”,说明伐鬼方历来是长期战争。
(2)“三年有赏”的深层含义
- 时间维度:“三年”是《易经》常用表述,强调过程艰辛(如《论语》“三年无改于父之道”)。
- 政治隐喻:
- 周人通过为商征战积累军事实力,逐步崛起。
- 商王赏赐周人,实为“养虎为患”,最终周代商而兴。
3. 历史影响:商周权力转移的伏笔
- 周季历因战功受赏后,势力膨胀,引起商王文丁猜忌(后文丁杀季历)。
- 周人继续以“伐戎狄”为名扩张,至武王时终灭商。
- 《易经》此爻隐含警示:“赏不可滥,功不可恃”(商赏周而亡,汉封诸侯而乱)。
结论
- 事件真实性:周人助商伐鬼方并受赏,确有史料支撑。
- “一举成功”:战争可能持续较长时间,“三年”是概括性表述。
- “受赏于商”:商王封赏周人以示拉拢,但加速了周人崛起。
此爻不仅是历史记录,更是《易经》对“慎赏明罚”的深刻洞察——胜利后的封赏,可能成为新危机的开端。
3. 关键结论
“周人伐鬼方,受赏于商”。
爻辞作者为周人(或周文化背景),站在自身立场,称商为“大国”。
与《易经》中其他爻辞,如“帝乙归妹”,类似,隐含周人视角的历史叙事。
“三年”非实指,象征长期征战后的成功,如《既济卦》九三亦言“三年克之”。
历史背景与《易经》的微言大义
商周关系的变化:
周人通过为商征伐戎狄(如鬼方)积累实力,最终壮大反商。
爻辞隐含“功高震主”的警示:商赏周,反为周兴埋下伏笔。
《易经》的预言性:
此爻在未济卦(未成功),暗示征伐虽胜,但王朝隐患未消(商终被周代)。
“悔亡”是短期无忧,长期看,赏赐周人实为“养虎为患”。
现代启示
赏罚需谨慎:领导者对功臣的封赏可能影响权力平衡(如企业股权分配)。
长期视角:胜利后的利益分配,可能决定未来兴衰(商赏周而亡,汉封诸侯而乱)。
综上,“三年有赏于大国”更可能是周人受赏于商,而非商王受赏于他人。这一爻既是历史记录,也是《易经》对“功成慎赏”的深刻警示。
北京 东城,鼎源斋,2025年6月8日,乙巳壬午戌申丁巳,大衍筮法演示
刘先银经典点说:天干地支全篇(生、冲、合、害、刑、六合)——罗丰佶2025年6月8日上午10:15北京,罗丰佶大衍筮法演示解析
刘先银对京房六十四卦八宫世应表的解读,聚焦于汉代象数易学的核心体系,尤其是京房(京君明)创立的“八宫卦”分类法与世应理论
刘先银经典点说《易经》乾,元亨,利贞。利贞者,性情也。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
发布于:北京市辉煌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